作者:駱玫玲 老師
焦慮是青少年父母的症候群。孩子尚未進入青少年,父母就開始擔心,別人家的故事是否會在自己家裡上演?孩子真的進入青少年,父母更是每天都提心吊膽的處在備戰狀態下,不知道孩子今天又會出什麼花樣,讓人如何招架?這種焦慮成為父母的普遍現象,希望能夠找到解藥。
但是對症下藥卻是困難的事。每個家庭的故事都不同,每個親子衝突事件,父母所說的和青少年心裡想的,也經常差距很大。今天解決這事,明天又發生新的事;今天孩子滔滔不絕講個不停,明天他卻沉默得讓人抓狂。青少年的家庭問題與需要,與他們身心發展的波動一樣,令人難以捉摸。若要開立藥方,只有一帖廣效性的特效藥,就是建立家庭祭壇,親子一起來到上帝面前,對焦於基督的恩典與大能,才能夠真正地藥到病除。
許多父母都證實,經過家庭祭壇的洗禮,孩子竟然奇妙的改變,而父母的焦慮也不藥而癒,更重要的是,親子關係增添了屬靈的美味。
「頭一遭跟這麼熟的家人玩破冰遊戲,為慶祝家庭誕生日而聚餐;頭一遭在家人彼此認罪的美妙時刻,聽見女兒們對父母吵架心裡的感受;頭一遭在價值觀的探討中,才知道兩個孩子對婚姻的看法其實大不相同。這麼多的『頭一遭』讓我們看見神,在我們家庭祭壇裡真實的帶領。」
「在家庭祭壇中,透過遊戲,我們與孩子的心都打開了,接著再一起思想我們的信仰,意義深遠,回味無窮,在在都成為我們家庭的典藏記憶。」(引自《家庭祭壇—親愛時光實作手冊》
只是要如何開始家庭祭壇,就是一大難題。因為要青少年參加家庭活動已經很不願意,怎麼可能還要有家庭祭壇?即使青少年參與了,也總是勉為其難,不配合,不回應,態度散漫,臉色難看,讓人不舒服。這的確是很多青少年家庭的現況,但若我們仍著眼於困難,只會看見問題與衝突繼續出現;若我們願意嘗試,並試著調整與青少年的互動方式,我們就會看見奇蹟。
一位母親起初心裡也疑惑,但抓住應許,突破自我設限,面對困難開始了。雖然擔憂的現象的確出現,但在調整與不放棄的堅持下,幾星期後,她見證:「我的孩子,第一次臉很臭,第二次沒表情,第三次有回應,第四次竟然開始主動問今天不是有家庭祭壇?我看見上帝奇妙的作為,真的在我們家發生了。」
另一個家庭,高二的兒子,每次都勉強的參與,也不願意配合,但父母學習不在意他的態度與反應,只要他願意參與就好,仍然堅持舉行家庭祭壇。一天兒子在學校出了問題,過往親子衝突也會跟著上演,但父母處理孩子的態度竟然與過去不一樣,親子關係也有微妙的轉機,更是兒子說出他心裡的感受,還引用一次家庭祭壇所學到的,令父母驚訝:「雖然每次他都不甘不願,但是至少他參與,以為他看起來沒反應,卻不知聖靈其實都在他身上工作。」
在忙碌的社會,家人聚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少,自然覺得舉行家庭祭壇更為困難。正因為忙碌,更需要把時間分別出來,一起敬拜、團契,因為家庭祭壇時間,使我們對焦於神,靈性被堅固,信仰更能生活化,親子關係也更緊密。而關係的健康,影響兒女的人格發展,為兒女奠定成長的根基;而靈裡的敬拜團契,也能為兒女的信仰把關,更為家庭留下美麗的生命記憶。
訂做青少年的家庭祭壇
青少年的父母都會發現,孩子改變了,以前最喜歡的活動,現在說幼稚;以前最想要作的事,現在變成無聊。家有青少年,教養的方式需要改變,親子互動必需調整,家庭活動也更要有彈性,而面對家庭祭壇呢?是否也有不同?
青少年階段身心有極大的改變,除了生理的快速成長,自我意識增強,思想更多元,情緒變化也很大。若希望有持續而美好的家庭祭壇,一定要先認識他們,了解他們的特殊性,找到合適的方法,才能點燃家的祭壇。
1. 以良好的關係開始
良好的親子關係,常是維繫家庭祭壇的原因。因為關係好,孩子會感到被接納、得到尊重,並有安全的環境表達自己,因此願意投入其中。青少年階段,面對人生成長的困惑及課業交友的壓力,常期待有人傾聽和引導,若這段美好的關係與靈裡的聚集,會對他們身心靈的成長有加乘的助益。
如何在良好的關係中聚會?這是許多家庭心裡的疑問,因為青少年在聚會時,常表現得令父母難受,若期待他們持續的參與,就不要讓家庭祭壇淪為管教兒女的時間,即便在聚會中他們的行為不好,坐姿或態度鬆散,學習放寬心,接納他們仍在實驗我們的反應。若我們著眼於他們的行為,責罵與教訓,他們就會把家庭祭壇與被父母責備畫等號,而拒絕再參加,豈不是得不償失?只是他們的態度會影響家人參與的心情,父母應該放輕鬆,以幽默的口氣及態度,給孩子參與的空間,他們會在接納與包容中漸漸地改變。
2. 與兒女一起團契
大部份的父母,很難適應兒女一夕間長大,但在父母的眼裡,他們仍是不成熟的小孩。的確他們有許多的不穩定及無法控制,需要父母的指導,若我們期待與他們一起的敬拜團契,就應該放下我們高高在上的態度,或威權的對待方式,溫和平等的與他們互動,學習與他們同步,在基督裡互為肢體的分享。青少年時期,親子關係進入另一個階段,父母若能學習傾聽,接納孩子的轉變,就更能輕鬆地與兒女互動,兒女也能夠感到安全,敞開心與我們一起聚會。
學習與青少年孩子一起團契,在基督裡的肢體,會產生新的氛圍。不單與兒女談論的方式,能像契友般真誠的對話,也能夠敞開分享自己,兒女會聽到聖經對他們說話,加添他們生活的力量,而不是聽見律法教條的控告,增加他們生活的壓力。與兒女一起的團契,家人能更輕鬆地聚會,彼此在基督面前,容易卸下心防,互相分享與分擔,關係更加凝聚,信仰也自然地被堅固。
3. 與生活相關的內容
父母常喜歡說教,在家庭祭壇時,也會長篇大論,進行思想改造,令青少年感到厭煩。因為這時期的孩子,思考萌芽,對從小聽的聖經故事,及父母的信仰生活,充滿許多的疑問,若我們仍採取填鴉式的教育,一定造成強烈的反彈。特別面對成長的困惑、生活的壓力及價值的衝突,青少年在世界的混亂裡,期待找到答案。若聚會談論的主題,與他們的生活無法連結,他們就會缺乏興趣,加上父母以說教的方式,以聖經提出要求與挑戰,更使他們將信仰當成教條,進入律法的牢籠裡而拒絕信仰。
父母若能了解孩子的需要,每次聚會的主題,回應他們真實的生活並給予實際的作法,讓聖經與他們的生活對話,他們會在聚會中得到生命的力量與方向,全家也能一起在靈裡成長。
4. 多元與互動的方式
青少年喜歡新鮮與挑戰,對於制式及傳統的方式容易感到厭煩。每次聚會時,不要只關注他們要學什麼,要聽見什麼信息,而是如何讓信息在他們的內心產生變化,這需要更多元的方法,才能使真理注入他們的生命。體驗式的活動,能夠營造家庭團契的氛圍,家人在互動中屬靈的連結;而信息相關的活動,容易帶領家人投入,並將嚴肅的主題,轉化成與生活關聯的信息。可以參考《家庭祭壇—親愛時光實用手冊》,讓親子在溫馨、輕鬆又莊嚴的氛圍中,享受美好的靈性親愛時光。
青少年在身心靈上漸漸成長,也在尋找人生的舞台,大展身手。雖然他們仍有很多不成熟,若提供機會分擔家庭祭壇的服事,如詩歌帶領,司琴、活動帶領,或分享,藉由家人輪流的服事,他們會更認真地準備,積極地投入,靈性也會大躍進。
5. 父母生命的榜樣
家庭祭壇主要的目的是敬拜及對上帝的獻祭,這不單是家人對信仰的表達,更是父母信仰榜樣的最好見證。不論青少年對聚會內容及流程是否喜歡,但是他們從父母對上帝的敬畏與順服,對聖經真理的分享與回應,靈裡的分享與分擔,看見榜樣與見證,一點一滴地烙印在兒女的心中。這個生命的榜樣,是兒女敬畏神,順服神,以神為生命主宰,最有力的見證,也是影響一生道路的關鍵。
你期待你的家常在盼望裡嗎?點燃家庭的祭壇,你一定會經歷奇蹟。
<本文已刊載於飛颺少年雙月刊第54期2011年11、12月號>
@若需要索取單張,請e-mail:sweethomemin@gmail.com 許姐妹,
100張以下免費索取,超過100張請自由奉獻(成本每張2元),會開立奉獻收據。
劃撥帳號:5011-2212,劃撥戶名:顏郁芬。
有更多家庭祭壇資料及家庭教育相關資源,請點選"親愛家庭事工部落格"其他文章 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SweetHomeMin